認知障礙癥老人照護服務標準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認知障礙癥的能力評估標準,照護服務內容、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服務質量改進措施。本標準適用于從事認知癥老人照護服務的全日制機構、社區,非全日制的社區日間照料或托老服務機構,以及依靠社區或機構提供服務支撐的居家照護者。
本標準不適用于家庭成員及個人居家照料者,照護服務內容可參考本標準。
3.1 認知障礙Cognitive disorder
認知是指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它包括記憶、注意、語言、視空間、執行、推理、計算和理解判斷等多種領域。認知障礙是指上述認知中的一項或多項受損,它可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3.2 老年期癡呆Aging dementia
老年期癡呆是以認知障礙表現為核心,伴有精神行為癥狀,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組疾病。按病因可分為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癡呆和其他類型的癡呆。
3.3 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在老年期癡呆中最常見,占所有癡呆類型的60%。是發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指的是一種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即在沒有意識障礙的狀態下,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障礙。
主要包括
(1)感知障礙,如感覺過敏、感覺遲鈍、內感不適、感覺變質、感覺剝奪、病理性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
(2)記憶障礙,如記憶過強、記憶缺損、記憶錯誤;
(3)思維障礙,如抽象概括過程障礙、聯想過程障礙、思維邏輯障礙、妄想等。
3.4 譫妄癥Delirium.
屬于意識內容的改變,其病理基礎是整個大腦皮質功能的障礙,譫妄癥是較意識模糊更為嚴重的意識障礙類型。譫妄癥的臨床特征中以注意的缺陷、意識水平低下、知覺紊亂以及睡眠覺醒周期的紊亂為主要癥狀。
3. 5 能力ability
個體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
3.6 生活照料daily care
為老年人提供飲食、排泄、睡眠、清潔、著裝照料等服務。
3.7 基礎護理fundamental nursing
是指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健康問題,運用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對策,滿足患者的需要,使其盡可能恢復到最 佳健康狀態的護理,它是各??谱o理的基礎。
3.8 心理護理mental nursing
以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改變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康復或保持健康的護理過程。
3.9 健康管理older Health Management
對老年人健康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干預,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維持并促進老年人健康的過程。
4 老年人能力評估
為實施對入住老年人的分級護理,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民政行業標準《老年人能力評估》(MZ/T 039),結合養老機構實際,制定老年人能力評估管理制度。
本制度適用于提供養老照護服務及提供服務支撐的機構、社區。
老年人接受照護服務前,應由養老機構接待部門或社工部門及其醫療服務機構人員組成的評估小組對其進行首次評估。
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由評估小組組長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老年人能力評估為動態評估,在接受養老服務前進行初始評估;接受養老服務后,若無特殊變化,每6個月定期評估一次;出現特殊情況導致能力發生變化時,應進行即時評估。
如出現老年人親屬對評估產生異議的情況,應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老年人能力評估。
評估員應具有醫學或護理學學歷背景,或獲得社會工作者,或獲得高級養老護理員資格證書,經過民政部門或相關專業社會組織的專門培訓并取得評估員資格認證。
評估環境應保持安靜、整潔、光線明亮、空氣清新、溫度適宜。評估現場要求至少3把椅子和l張診桌、4~5個臺階,以供評估使用。臺階的踏步寬度不小于0.30m,踏步高度0.13-0.15m,臺階有效寬度不應小于0.9m。評估室應懸掛相關制度和服務標準、操作程序。
實施老年人能力評估時,應有2名評估員同時在場進行。
評估員依據《老年人能力評估表》設定的評估指標,對評估對象或主要照顧者進行詢問,逐項評估后,得出評估對象在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四個方面的相應分值,并確定評估對象的能力等級。
評估結果經評估員進行確認,并簽名。同時,請信息提供者簽名確認、存檔。
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作為提供養老照護服務及提供服務支撐的機構、社區對接受服務老年人提供分級護理的重要依據。依據各機構、社區具體情況,選擇使用《老年人能力評估表》、《日常生活功能指數評定量表》、《簡易智能評估量表(MMSE)》、及相關評估量表對擬接受照護服務老年人和接受服務老年人、老年病人進行評估,亦可將多個評估結合起來,綜合使用,目的是為了更準確為分級護理工作和老年人醫療護理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老年人能力評估的操作由具有老年人能力評估資質的評估員進行,老年人健康評估的操作由醫生、護士或具有健康評估資質的人員進行。
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的初始評估、定期評估和即時評估的具體服務程序可參考老年人健康評估制度中的入院評估、即時評估和年度評估程序要求進行。
5 服務內容
5.1 生活照料
飲食照料
蔬菜要多:新鮮蔬菜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還有較多的纖維素,對保護心血管和防癌、防便秘有重要作用,老年人每天的蔬菜攝入量應不少于250克。
食物要雜: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是人體所必需的六大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廣泛存在于各種食物中。為平衡吸收營養,保持老年人身體健康,每天的主副食品品種應保持10種左右。
味道要淡:食鹽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臟、腎臟的負擔,易引起血壓增高,老年人每天對食鹽的攝入量應以6-8克為宜。
護理長期臥床的失智老人,為防止嗆咳盡可能采用坐位,床頭需抬高45°角,頸下墊入枕,以便于食物下咽。同時可使用跨床小桌,讓老年人能看到飯菜,以便增進食欲。失智老人常出現忘記吃過飯,不能專心吃飯或者食物含在嘴里久久不能下咽,需安排在較固定區域定時進餐,就餐期間關閉音響設備,盡量避免打擾老人就餐。每吃一口檢查老人是否已經咽下食物,如將食物含在嘴里,可輕觸老人嘴角或下顎,幫助老人咀嚼和吞咽。
失智老人會無飽足感,不斷要求進食,應少量多餐,適當添加水果、酸奶、堅果等。
當老人拒絕用餐時,應了解原因,不強迫進食并考慮老人用餐習慣,可提供老人喜歡吃的健康食物,替代正餐,以保證身
體所需能量。失智老人對冷熱感知不準確,要避免過涼、過燙的食物及飲品。
老人用餐時不評價進食情形,不催促用餐,保護老人自尊心。
排泄照料
護理排便失禁的失智老人時,注意排泄會使營養大量流失,水分和電解質丟失過多,造成老年人身體虛弱,故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減少能量的消耗。通過飲食療法如進食多纖維、低脂肪、流質飲食以刺激胃結腸反射并使糞便質地正?;?。照護者應對失智老人的排便情況進行監控,采取排便訓練,建立排便時間,通過生物反饋訓練肛門括約肌活動,以提高病人對直腸擴張的感受性和警覺性。
采用“標示”引導,并定時提醒老年人,到指定地點排便,防止老年人隨時隨地大小便。
分析老年人失禁的原因,采取應對措施,幫助老年人減輕因二便失禁帶來的羞恥感。
失智老人穿簡單、易松解的褲子,觀察老人需要排泄時的反應,如在房門外徘徊、拉扯褲子、坐臥不安等,照護者應引導,協助如廁。
便秘的老人,保證每日水份的攝入,定時陪同老人散步,可促進腸蠕動。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增加藥物治療。
睡眠照料
通過對房間色彩、燈光、物品等環境的合理布置,促進老年人的睡眠。
識別老年人睡眠障礙,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或通過藥物調理,保障睡眠質量。
確保老年人睡眠過程中的安全,定時查房或調整老年人睡眠姿勢,防止墜床或壓瘡。
睡眠周期較亂,可增加日間活動,曬太陽、散步、涂畫,唱歌等??s短午休時間,保證夜間的睡眠質量。
清潔照料
定期協助老年人洗澡,并更換衣物,清洗床品。
提醒或協助老年人,每天洗漱,并注意做好安全防范。
老人情緒平靜,愿意配合的情況下安排清潔。
清潔前與老人充分溝通,一步步告知老人,注意保護老人隱私。
幫助老人試好水溫,動作輕柔,有耐心,清潔過程中及時詢問老人感受。
著裝照料
定期協助老人整理衣柜,放置適合季節的衣服。
選擇柔軟舒適、透氣,便于穿、脫的衣服。
選擇防滑、合腳的鞋子,避免系帶繁瑣的款式。
鼓勵老人自己穿衣,穿著不當時,以溫和的態度引導老人,給予簡單的提示和鼓勵,保持其自尊心。
老人拒絕穿衣時,不強迫老人,可以暫緩,稍后再做嘗試。同時注意環境溫度,避免著涼。
5.2 基礎護理
應急救護
海姆利克急救法:
緊急應對老年人異物卡喉及異物進入消化道、呼吸道。
燙傷現場處理:
首先做好預防,老人飲用水溫度需調節適宜,開水房的門要上鎖,張貼“小心燙傷”標識。發生輕度、小面燙傷后要立即降溫,用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沖淋患處,這樣可減少皮膚損傷;如果皮膚上的水泡已破或已剝脫,清潔、消毒、涂燙傷膏并包扎傷口。嚴重、大面積燙傷,及時快速去除燙傷皮膚表面的衣服,給予皮膚降溫,覆蓋無菌敷料,及時送醫。不能包扎的傷口,可采用暴露法,保持創面清潔、干燥。
暴力事件應急處理:
出現暴力行為,首先思考發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及誘因,照護者可以離老人稍微遠一點,避免受傷,同時可以減輕照料對象的防御反應,利于老人逐漸放松。保持鎮靜,用溫和的語態安慰老人,轉移注意力,平復情緒。出現這樣的行為,是老人感到威脅后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為老人提供服務前,要與之充分溝通,告知老人接下來將要做什么,取得同意后,方可執行。
自殺及自殘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理:
日常的相處中,要及時了解老人的心理動態情況,適時給予疏導。多傾聽老人的訴說,及時滿足需求。當老人有自殺傾向時,沒收私藏藥品及銳利危險物品,密切觀察心理及行為動態,同時查找自殺原因,做好溝通。當發現自殺或自殘后,注意關注老人情緒變化,撥打急救電話送醫。
藥品中毒急救處理:
照顧者需熟悉藥品的作用及不良反應。具備基本處理問題的能力,如頭暈、惡心、腹瀉等。當發生藥品中毒反應時,要明確導致中毒的根源,盡量弄清是什么藥物引起的,并保留剩余藥品。以催吐、導泄等措施阻止毒素吸收,緊急送醫救治。
用藥照料
藥品的妥善管理及藥物副作用的預防:
失智老人的藥品由專人保管,定時發放。定期檢查藥品質量、有效期。按照醫囑確認服藥次數、服用劑量,準確合理用藥,不擅自停藥,更改用藥劑量。用藥過程中,出現異常癥狀,應及時停藥。
合理安排服藥時間,并做好飲食搭配:
照護者要清楚服藥時間的選擇,清楚藥物用法、藥物半衰期,從而控制給藥間隔時間,保證用藥效果。了解藥物與食物搭配禁忌。如抗生素與牛奶沖突。牛奶會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藥物無法發生作用;鈣片與菠菜沖突。菠菜含大量草酸鉀,進入體內后電解質的草酸根離子會沉淀鈣離子,妨礙鈣在人體內吸收。積極應對老年人拒服藥的情況,及時調整用藥方式和護理措施,降低用藥風險。
臨終關懷
運用肢體語言,為臨終老年人提供慰藉支持及家屬安慰工作。
對安寧療護室進行布置,創造安全、舒適的環境,緩解臨終老年人及家屬的心理壓力。
5.3 康復護理
智力訓練: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開展數學運算,由簡單到復雜、反復進行訓練。
強化記憶:古詩、順口溜等文字的記憶背誦,以幫助失智老年人增強記憶。
生活訓練:引導并帶領失智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掃地、擦桌子、整理床鋪等,訓練生活自理能力。
思維速度及反應的訓練:以生活化聯系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思維及反應速度,例如:閱讀、書寫、對答、聆聽、計算等。
定向力訓練:使用紙卡片、寫字板或家用黑板等,記錄和學習當天的信息,用正確的方法反復提示定向信息,使失智老年人的大腦不斷地接受刺激信息,使其定向能力提高。
5.4 心理護理
常用老年人心理護理的方法,主要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心理治療、放松訓練、音樂治療等技術。支持性心理治療是指咨詢師通過積極傾聽、啟發、鼓勵和指導、合理的解釋、積極暗示、提供必要保證、改變生活環境等方法,幫助老年人表述情緒和情感、認識觀點、內心需要和期望及消除內心疑慮、緩解情緒、改善人際關系、矯正不良行為、增強生活和戰勝疾病的信心的過程。在進行支持性心理咨詢或治療過程中,心理輔導服務人員始終要保持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的態度非常重要。
認知心理治療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行為技術來改變老年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認知治療的策略主要有:教育、認知重建、角色轉換、向下比較等。認知心理治療的方法以理性情緒療法(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最為常用。
放松訓練是一種通過自我調整訓練,由身體放松進而導致整個身心放松,以對抗由于心理應激而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緊張反應,從而達到消除心理緊張和調節心理平衡和情緒的目的。放松訓練技術主要有漸進性放松、呼吸放松、相像放松和正念放松等。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老年人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音樂活動形式包括聆聽、欣賞、演唱、合唱、器樂演奏、音樂創作、歌詞創作、即興演奏、舞蹈律動、美術等。
5.5 個案護理
漫游及護理對策
漫游的定義:是指不停地運動,表現為毫無目的的迷惑狀態,有時也表現為集中于一特定的目的或特定的目標,多由智力障礙、對環境不熟悉,疲倦、意識障礙等原因引起,而夜漫游則主要與癡呆老人在黑暗環境下喪失空間定位能力有關。
護理方法:給老人提供安全、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邀請、建議一些社交活動,改善老年人的社交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社會融合度。
譫妄癥的照護
確認并改善會造成譫妄的原因,例如治療感染、調整藥物、控制疼痛、處理便秘或尿滯留等。
提供足夠的水份及營養,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評估視覺、聽覺、溝通障礙等問題,使用眼鏡及助聽器,以促進有效溝通。
評估照護對象周圍環境:溫度、光線強度、衣物舒適度、噪音等,站在服務對象角度體會是否舒適。
利用時鐘、日歷等物品增加定向感,請在白天開燈。
盡量在走道或窗邊曬太陽,一天至少3次,減少白天臥床時間。
提供夜間適當休息及睡眠,避免過度或不當使用鎮靜安眠藥,維持良好的覺醒睡眠周期
7 積極建議每日常規活動或推薦照護對象喜歡的食物,但不強求她(她)必須接受。
安排熟悉且固定的照顧者,可帶病人熟悉的物品, 促進安全,但避免約束病人。
利用音樂、娛樂、懷舊、感官訓練等非藥物方法處理失智癥行為精神問題。
6 服務評價
6.1 評價原則
服務評價遵循客觀、獨立、公正、效率的原則。
6.2 評價主體
6.2.1 管理部門對服務人員進行評價
6.2.2 評價主體分為服務人員自我評價、服務對象評價、委托第三方評估。
6.3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從服務對象滿意度、家屬
監護人滿意度、服務項目完成率等方式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
6.4 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從意見征詢、服務項目開展情況檢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估、服務項目改進方式進行評價。
6.5 評價結果應用
服務管理部門根據定期或不定期的評價結果,應組織服務人員對不合格項進行分析,結合老年人及家屬的建議,提出改進和預防措施,并實施。
7 服務質量改進
7.1 服務質量信息反饋
7.1.1 服務機構也應當提供服務質量信息反饋的渠道,主要包括網絡、電話、信函等形式。
7.1.2 應做好如下記錄
7.1.2.1 反饋人的姓名、地址和聯系方式
7.1.2.2 反饋的主要內容、情況、改進意見和建議。
7.2 信息處理
7.2.1 機構應制定信息處理表格,以便對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7.2.2 應對投訴信息進行分析并按照服務承諾進行處理,投訴處理時限應不超過十個工作日,投訴處理應符合GB/T 17242 規定。
7.3 機構管理服務質量改進
7.3.1 機構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調整補助標準和服務對象分類標準,分類標準可不斷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范圍,逐步提高補助標準。
7.3.2 服務管理部門應根據考評情況、服務對象投訴情況、定期對服務人員及服務項目進行調整,對服務評價低的服務人員予以淘汰或降級處理。
7.3.3 服務人員應根據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建議,及時改進,不斷提高服務質量。